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於 2024 年 12 月 28 日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報告中聚焦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趨勢,並特別提到香港正在積極探索建立加密貨幣牌照制度,這與中國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兩地在加密資產監管上的政策分歧。
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趨勢與風險
中國央行指出,儘管全球已有 51 個司法管轄區對加密資產實施禁令或限制,但對金融體系所帶來的外溢風險仍不容忽視。各國監管機構亦不斷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力度,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根據新的市場現狀對現有法律進行調整或重新立法。
儘管如此,報告也提到,雖然目前加密資產與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市場基礎設施的關聯相對有限,但隨著加密資產在支付和零售投資領域的應用範圍擴大,它可能在某些經濟體中引發金融風險。因此,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與其他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已共同制定了全球加密資產監管框架,並強調應該遵循「相同活動、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來應對加密資產帶來的金融風險。
香港加密貨幣牌照制度的特點與影響
在報告中,香港的加密貨幣監管政策也受到了關注。自 2023 年 6 月起,香港推出了針對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牌照制度。該制度允許獲得許可的平台為散戶投資者提供交易服務,並將加密資產劃分為「證券化金融資產」和「非證券化金融資產」兩類進行監管,對加密資產交易平台實行「雙牌照」制度。根據此制度,「證券型代幣」將依照《證券及期貨條例》進行監管;而「非證券型代幣」則需遵循《打擊洗錢條例》的相關規定。所有從事虛擬資產業務的機構,必須向有關監管部門申請註冊牌照後方可運營。
這一政策的推出,無疑與中國自 2021 年 9 月起聯合多個部門發布通知,對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活動的全面禁令形成鮮明對比,並顯示出香港在加密貨幣監管上的開放態度,與中國的嚴格限制政策有所不同。這種政策差異可能對兩地未來在加密資產領域的合作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延伸閱讀】